第十五章 行军的科学知识(1/2)

成建制的军队行军可不是老百姓出行那么简单的。他们需要保持建制不散乱也就是说班是班,团是团。师找得到团,团找的到营。可不能一团散沙的奔跑过去。而且还要安排不同的部队来进行开路先锋,侧翼掩护,工程保障、后勤给养等工作。还要考虑宿营的面积……可以说,部队数量越大,这些事就越难办。因此,较小的部队行军当然会更便捷。

除此以外,骑兵的行军速度也胜过步兵。而骑兵中又以轻骑兵进行突袭效果更好。别信什么以《窃明》为代表的编造出的骑兵战略机动性底下论。历史上的李靖的途奔袭,就是率领的3000轻骑兵。类似的战例还有很多。当年影响到了中国几百年命运的山海关之战,背后就是步兵与骑兵的机动性的较量。有人说李自成动作缓慢,其实是误会了他。没有察觉到他所走的路线,他率领步兵和骑兵混杂的部队,在8天的时间里行军700里,尚有余力同吴三桂军大战一场。这在古代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是他的对手偏偏是行军能力更强的满清骑兵集团。那是一支由八旗劲旅所组成的常胜军。一开始,行军速度大概在每日4060里左右。到后来,听闻吴三桂派遣的使者报告之后,行军速度骤然加速。居然达到了一昼夜行军200里的惊人速度。解放军高级将领刘亚洲称其为可以媲美红军抢渡大渡河的行军速度当然他犯了错,红军那是两条腿行军的,而八旗可是骑着马的。红军当然比八旗军强。

不过,作为一支古代军队来说,当时八旗军的行军能力也堪称恐怖的了。当时有两个朝鲜人分别记录下的那一幕。《沈馆录》说:“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埃涨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不辨。……二十一日。……饥过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至关外十五里许,日已昏黑,屯兵不进,一昼夜之间行二百里矣。”《燃藜室记述》说:“行五日,欲投宿于连山驿,吴三桂又送将官于九王,言贼兵已迫。愿促兵来救,九王闻即发行驰进。……翌日又早发到关门外,相距十五里地,一昼夜盖行二百里云,翌日平明驻关外五里地。关门内烟尘涨天,炮声乱动而已。”

而八旗军一昼夜强行军200里到达山海关之后。经过休整,同李自成军大战一场,粉碎了农民军。山海关之役影响到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国运。若是在那一战中,李自成军能比八旗军早到达两天,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有满清入关制造的种种屠杀的惨剧。而中国也或许能够走向一条前途更辉煌的道路。或许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但是,李自成的步兵行军速度和八旗军的骑兵行军速度的一次比拼,到底是前者败了。

《窃明》以及其拥护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而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任何七天以上地行军。步兵连都必须放缓脚步以等待骑兵连跟上。”

不过,他们大概不知道。美国南军有个杰出骑兵指挥官约翰?亨特?摩根,他率领他麾下的2500名轻骑兵,大胆的踏入北军的地盘,46天里一路转战1600公里。

这次千里大奔袭,是南军少有的途奔袭亮点,可不是靠他们口中的近代步兵完成的。

对于扎卡利亲王来说,他不知道地球上发生的那些战役。不过他也清楚的明白步兵机动性和骑兵的差别,以及大军机动性和精锐部队的差别。不过,他依旧要拖着6万人的大军蹒跚而行,穿越这片可怕的沙漠。

因为,他的兵面对第三十五军团闪电军团的时候,并没有质量优势。要是连质量优势都丢了,这仗也就不用再打了。

沙尘暴又一次的来袭了。他看到麾下纷纷压低身子,紧靠在骆驼身旁抵挡这股可怕的天气。沙漠中的这种暴大的时候,能够把人卷飞,或者使飞沙将人活埋。

不知道这一次的,又会损失多少人呢?

但是他必须要走这个险恶的沙漠!

知兵之人都明白,部队的行军,可不是在地图上画出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事实上,大股部队的行军是要受到诸多限制的。因此,之前闪电军团去进攻扎卡利亲王,以及之后他们打算袭击朔安军的侧翼。走的都是曲折的路线。

那样做当然更耗费时间!

而这条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沙漠,如果真的像扎卡利亲王这样不计代价的强行通过的话,却是一条捷径!

可以使得扎卡利取得在第三十五军团闪电军团赶回来之前所必须的打破敌军的时间。

终于,他麾下的大军走出了这片沙漠。

终于,现在脚下不再是松软的沙子,而是坚实的泥土了。

尘仆仆,却精神饱满的士兵们列队排成一排,接受他的检阅。

因为他用心安排,使得士兵们尽管经历了沙漠行军的折磨,但是并没有受到极大的损害。

他们现在确实疲劳,但是却是睡一晚上就能恢复过来的那种疲劳。而不需要一周甚至一月的修养。

更何况,他们现在在身体上虽然劳累了一些,但是在精神上,反而被磨砺的更坚韧了。

练兵之法中,可是有一条就是让部队行军来训练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异界魔王领袖】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五章 行军的科学知识〗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229/22997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