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诏安与移民计划(上)(1/2)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十五日,福建总兵俞咨皋以诏寻国事为名入京觐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商周祚也被召入京述职。>
然而到了召见的时间,他们进入西苑陟山门(东门),意图过桥登上琼华岛时,却被侍卫们拦住了。因为此时朱由校正在与内阁、枢密院召开御前会议,而会议的内容正是与海贸、海关等事有关。>
御前会议其实很好理解,字面义上就是指皇帝或摄政的亲王、大臣、太后等所召开的会议;在中国自古有之:唐代坐而论道、宋明颔首直立、清代三跪九叩。>
而目前(截止明代),中国的历史上的成制度体系的御前会议便是北宋的御前会议。>
宋沿袭五代旧制,明确皇帝坐殿视朝听政的制度。《长编》有载"自今每五日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转对,并须指陈时政得失,朝廷急务,或刑狱冤滥,百姓疾苦,咸采访以闻,仍须直书其事,不在广有牵引。">
宋代御前会议是皇帝或摄政召集,宰相、枢密使和一些六部的高级官员参加,在皇帝面前一起进行汇报、商议和决策。>
外国的御前会议责主要是英国、法国、日本;但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借鉴性。>
而朱由校想要的与以上也有相似之处,但却并不相同;他要的即不是宋代的御前会议,更非西方与日本的。>
自从上次与枢密院、内阁一同开会之后,朱由校就打算将御前会议变为常制了。由自己主持,枢密院提案,内阁分析可行性并研究如何实操,同时请相关人士作顾问,而这次找的就是俞、商二人。>
俞咨皋(字克迈),俞大猷之子。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武举,因父功袭卫指挥佥事,治军海坛(今平潭),后累官至福建总兵。他在军事方面,尤其是海防是一个合格的将领,但比之其父,还差的太远。>
商周补,明绍兴会稽人。燕阳公(即商为正)长孙,以“廉洁如冰”而闻名朝野,曾因赔贴而致家产殆尽。现为福建巡抚,因“不征民间一钱,抗击倭寇”而受闽人尊敬,是一个实打实地好官。>
回到正题,却说今日,朱由校邀内阁、枢密院召开会议,以论海事。>
“诸位爱卿,今日海事我们己有结论,事情之根源一曰:吏治腐败,二曰:财政疲惫;其后诸如私市走私、夷人侵扰、海寇滋生等等问题,仅是因为这两者而产生。”>
会议已经开始接近尾声,朱由校正在做着总结,“然而,此二者皆为国朝200余年之累弊,若想去除,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今想要速见成效,以求治标,方法只有招安海盗,鼓励移民一道了,至于其余种种,唯有徐徐图之。”>
“陛下,当今之际,确实只能如此了。”叶向高表示赞同,认为皇帝总结的很中肯。>
朱由校则继续在心里盘算起来,招安海盗可以明显的提升沿海的商贸环境,减少治安压力,增强海防实力,而且这些人也不用给什么正规官员的待遇,只需一个名分就可以了,几乎是无本的买卖;鼓励南方沿海居民(以福建为主)移民台湾即可以缓解人地矛盾,又能增加对台湾的实控,同时压缩海盗与西方殖民者的活动范围,也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但此时这两者都有些困难。>
“叶师傅,当年朝廷招降王直,最终却诱而杀之。如此反复,恐怕已份忠良之心,朕针对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有所疑虑。”>
叶向高听着皇帝在那里自揭政府的老短,倒也没表示什么,这种黑历史明朝也不差那一个两个了,皇帝想说变说吧。他在心里盘算得很清楚,皇帝刚才都把愿意归顺的海盗称呼为“忠良”了,那自然是支持诏安计划的,况且听说皇帝曾经命令东厂在南方有所动作,想来也与这件事有关。>
所以叶向高明白,皇帝只是有些摇摆,不需要他真的分析什么,自己只须给一个定心丸即可。于是叶向高不假思索地说道:“陛下多虑了,近畿远屿,皆我黔首。海盗据寇,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不幸沦落为贼。如今,朝廷开恩,愿赦其罪,反邪归正,端在异日。”>
听着叶向高的忽悠,朱由校便也就信了的大半。其实他的担心确实多余,自从杀死了王直之后,明政府诏安海盗的难度确实提升了不少,但愿意归降的仍然不在少数,有的是得罪了同行,急于寻求庇护;还有的是赚够了钱,主要的营业从海盗开始向海商进行转变,诏安正好方便他们洗白(与偷税)。>
更有许多海盗,诸如李旦等,本来就与明朝的当地政府有着不清不楚的暧昧关系;甚至有的海盗本身就是部分官僚或者土绅的黑手套,只不过后来发展壮大,于是自己独立罢了,这一部分的诏安起来更容易,不过是把黑手套换成白手套罢了。况且一旦接受诏安,他们便不必再听从原来的主家,以后就可以独立了。>
(郑芝龙的父亲是明朝的低级官吏,大海盗许心素(后被诏安)家里是官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天启:大明难救,续命吧】最新更新章节〖第九十五章 诏安与移民计划(上)〗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365/365403/97.html